案例:张女士,26岁,与丈夫结婚刚一年。为了这段婚姻,她牺牲很多,辞去了原本不错的工作,随丈夫来到异地,离开了自己原有的人际圈子。
最近她感到情绪低落,浑身无力,不愿与外界接触联系。原因是在一个月前,张女士与丈夫发生了争吵,剑拔弩张中她向丈夫报怨,说自己付出没有得到回报。这之后两个人开始了长期冷战,丈夫的态度尤其冷漠,不愿和她多说一句话,并向她提出了离婚。张女士非常委屈,想到自己为丈夫、为家庭所做的牺牲完全被丈夫忽视,她很不甘心、很受伤,她不想离婚,却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。
心亦诚心理咨询专家解读: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:“为了这个家我付出了这么多,牺牲了自己事业和青春,你看看你是怎么对我的?”“为了你上学我们花了这么多钱,你对得起我们吗?”“我以前帮了你这么大的忙,现在这么点儿事儿你都不伸手,是朋友吗?”
以上这些话语都在表达着一个意思: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,你为什么不给我我想要的回报?
一段健康的关系是需要彼此付出来维系的、都需要双方用心经营。得不到“回馈”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平衡状态,一份得不到回馈的爱难以维持长久,单方面的付出也不可能成就一段健康的关系。
而当一个人对某一段关系——无论亲情、友情还是爱情,产生了一种强烈的“付出感”,并且需要以这种“付出感”来维系与对方的关系时,这个人所需要的,也不仅止于纯粹的亲情、友情、爱情的某一种,他所需要的,是对自我内心深处不安全感的抚慰。
在心理学中,通过诱导他人的内疚和感激,实现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欲望的行为,被称为迎合投射性认同。而这种迎合投射性认同背后的根源是分离焦虑,再深入挖掘,分离焦虑是源于孩子幼年时被父母“抛弃”或者说阶段性的分离的可怕经历。
当我们习惯大量地付出,之后以“恩人”“情圣”自居,往往是将对方当成一个有罪的人,同时,“付出者”在当下的“被付出者”身上,也投射了过往那个“不付出就得不到关注和爱”的父母形象,一次又一次的付出,是告诉对方“你欠我的”,他们委婉地通过这种形式,得以表达对过往和对当下的愤怒。
而这种压力,会让对方产生内疚感和罪恶感,所有的“回报”都成为了“赎罪”,此时对方的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。
在婚姻和爱情关系中,这种因“付出”导致的负罪感,会直接摧毁本就脆弱的情感维系。此时,另一方要求分离,只不过是在一个想做恩人的人面前,他不要去当罪人罢了。
在这个案例中,当张女士认为自己为老公付出了很多,很不甘心时,已经忽略了与老公亲密关系的维护,同时,她也长时间的给予老公内疚感,这让老公在面对她时,有了无法呼吸的压迫感,使得老公想要远离她,最后两个人在婚姻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心亦诚心理咨询中心温馨提示:
“付出感”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补偿心理,可一旦过度,就会就双方都陷入痛苦的深渊。有可能的话,您可以以自己为着眼点,认清眼前的亲密关系是“我喜欢,我想要的”,“我愿意为此付出和负责”而非一味盯着对方对自己付出的反应,有机会为了自己热爱的一切付出,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。
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婚姻出现类似问题,却又无力改变,北京心亦诚心理咨询中心愿为您提供专业化、有效化的心理咨询服务。
咨询电话:010-67832940 15601380980
QQ:441326178 592379370
交流微信【xinyichengzixun】